Outer Mongolia

外蒙古史地研讨网

   首页/《毛泽东选集》注释中的外蒙古独立事件


《毛泽东选集》注释中的外蒙古独立事件

励心文史网总负责人 自励


《毛泽东选集》也有不同的版本,从搜集的文章来看,在文字上的差异不大(新版本对少数文字进行了修正),但在文章后面的注释上却存在不少差异。

笔者认为这些注释不能被忽视,因为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主流价值观。

笔者手中有两个版本:1964年版(合订一卷本,人民出版社出版)、1991年版(四卷本,人民出版社出版)

两个版本都收录有一篇文章——《唯心历史观的破产》。

我们来看第五个自然段中的一句话:

蒙古土地那么广大,人口那么稀少,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,但是却早已发生了。

两个版本都有涉及到这句话的注释:

我们再来看不同的注释:

指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四年蒙古人民的解放斗争。在这次斗争中,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蒙古人民,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所支持的白俄匪军和中国北洋军阀,推翻蒙古的封建统治,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。(1964年版)

指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四年外蒙古发生的人民革命。在这次革命中,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蒙古人民,在苏俄的支持和帮助下,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所支持的白俄军队,推翻外蒙古地方的封建统治,脱离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,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。(1991年版,第4卷)

两者在内容上的差异主要有几点:

一、前者强调的是“蒙古革命”,后者强调的是“外蒙古革命”。

二、前者将白俄匪军和中国北洋军阀都当成是被驱逐的反动势力,后者在涉及到北洋政府的用词上则相对平和。

三、前者完全不提苏俄对这场“革命”的作用,后者将其补充进来。
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?我们先来回顾历史:

外蒙古在历史上属于清朝的疆域。即便不把满人建立的清朝当成是正统的中国政权,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在退位前有这样的承诺(和革命党人谈判过):要将清朝拥有的领土主权移交给新生的民国政府。从法理的角度看,民国政府也对外蒙古地区拥有主权。

由于当时中国的政局不稳定,因此外蒙古地区在沙俄的策划下宣布独立(清朝还没退位前就开始发生此类事件)。从后来的历史看,尽管中国政府曾经恢复过在外蒙古地区的主权,但该地区最终还是在苏俄的支持下独立建国。

我们再来分析原因:

从中国的国家利益上看,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,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。但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来看,外蒙古既然是“无产阶级革命者”通过暴力方式从“反动”的北洋政府手中独立,还是具有进步意义。

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中国比较强调超越国界的阶级意识,因此对该事件的评价较高。之所以用“蒙古革命”一词而不用“外蒙古革命”,也是兼顾了蒙古国领导人(当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)在相关问题上的提法。

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,不但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,中国的主流思想界在不少问题的见解上有了新突破,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阶级立场而强调国家立场。

不再简单地将北洋政府和白俄匪军简单地等同起来,而是用平和的语言描述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的过程,这样既尊重历史又不伤害中国民众的民族感情。

强调“外蒙古独立”也比“蒙古独立”更符合历史事实,因为内蒙古地区至今还留在中国版图内,或者说并不是整个蒙古地区都宣布独立。

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,60年代中期的中苏关系已经不属于蜜月期,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,加上苏联已经在中国边疆地区制造过分裂性事件,因此64年版的《毛泽东选集》在某些涉及到边疆领土(从历史因素考察,外蒙古独立也算此类问题)的问题上就可能淡化苏俄色彩。或者说,如果在当时还刻意强调苏俄在相关事件上的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助长中国边疆分裂势力的气焰。

而9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已经恢复正常(尽管苏联很快就宣布解体),因此中国政府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也趋于客观,不用有意在注释中贬低苏俄对某些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。当然,在相关问题上还能用积极的文字评价苏俄,也表明中国主流思想界并没有完全放弃过去坚持的阶级立场。

附言:笔者在本文中是坚持用“中国人”的立场,而不是用蒙古国人士的立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本站版权系外蒙古史地研讨网所有,未经许可,任何人不得转载使用

Email: hufly747@163.com